当前位置:首页 > 富联百科 > 正文

同义词产生的原因和途径(同义词产生的原因和途径怎么写)

摘要: 同义义场的产生途径 同义义场的产生途径:同义义场,这种义场同传统语义学所讲的狭义同义词大体相当,即两个概念意义(conceptu...

同义义场的产生途径

同义义场的产生途径:同义义场,这种义场同传统语义学所讲的狭义同义词大体相当,即两个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相同,但附加意义(Leech划分出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性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及主题意义)不同的义位构成的义场。如《同义词词林》一书中关于“死”就有一百多种表达式。英语Roget’s International The sauras一书中表示死的同义场中也有百多种同义表达式。再如英语中模仿各种走兽,飞禽、昆虫、爬虫的鸣叫声的拟声词也多得不可胜数,所以Franl.c.Flower说我们生活在不同动物鸣叫声的“世界”里⑧,语义学家A.Lehrer恰好说过一种语言的全部象声词也形成一个语义场⑨。

同义词是如何形成的啊?

同义词的由来:

由于不同时期、文化、地域、阶层的人用不同的文字来表示相同的意思,从而形成了同义词。

南方和北方,现代和古代,学术用语和俗称,外来语和当地用语以及身份地位不同等,都是用不同的文字表达着同一个意思,久而久之,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同义词。

例如:

“喀斯特”的同义词是“岩溶”,这是由于文化地域的不同而造成,“喀斯特”原来是一个外来词,在它诞生以前中国把它叫做“岩溶。”

再例如,“死”,又叫“亡”,“毙”,“薨”(皇帝死),“挂”(网络用语)等。

总之,同义词的出现使得我们对于意思的表达和文字的运用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对研究历史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章节名称 :同义词的辨析

课时量 :1个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并掌握同义词的相关知识,了解同义词的相关概念,知道其如何产生,以及同义词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辨析同义词。

重点 :

1、同义词的含义与判定

2、同义词产生的途径

3、同义词之间的关系

4、如何辨析同义词

教学方法 :自觉预习、精准授课、合作学习、独立思考。

教具或器材 :粉笔、黑板、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同义词现象举例引出本节课主要内容。

二、讲解:

 (一) 同义词的涵义及其判定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所谓同义,不是说这个词所有的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的意义一定都相同,只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有一个相同的意位,它们就是同位词。

如何判涵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只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有一个相同的意位即为同义词(同义词不是两个词的意义完全等同,只是所表达的概念相同,但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

广义同义词:等义词和近义词。

等义词:意义完全等同的词。

(1)变换两个语素的位置。“当兼修戒行,留心诵读。”《颜氏家训.归心》

“文章当从三易,……以读诵三也。”《颜氏家训.文章》

(2)更换其中的一个语素。

“旦夕在侧。”《颜氏家训.书证》

“千载一圣,犹旦暮也。”《颜氏家训.慕贤》

(3)两个语素都不同。

“吾兄弟始在草土。”《颜氏家训.文章》

“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颜氏家训.名实》“草”是“苫”,“土”即“块”。

这类词应该是被规范的对象。

狭义同义词:等义词与近义词相区分的一个概念。

等义词:意义完全等同的词。(所表达的理性意义相同,补充意义不一定相同。)

近义词:意义相近而并不相同。

(1)在某一个义项上相同。“领---颈---项”:“领”是脖子的通称,“颈”是脖子的前部,“项”是脖子的后部。

成语:引领以望、刎颈之交、望其项背。

(2)在不同的义项上与其他的词构成同义关系。

“拜---访”:都表示拜访。

“拜---除”:都表示任命、授予官职。定一组词是同义词,主要依据一是古代训诂材料;是根据古籍中的实际案例。

一、根据古代训释材料。(什么叫训诂?   训诂就是解释)

单训、同训、互训、递训

(1.)俗,习也。(单训)  A→B   

(2.)呻,吟也。吟,呻也。(互训)A→B,B→A   双向直训

(3.)遇,逢也。迎,逢也。(同训)A/B→C   (A、B不为同义词?)

(4.)福,佑也。佑,助也。(递训)A→B→C   直链式的

例外:

(1.)璐,玉也。(单训)

“璐”是玉的一种,是属种关系(逻辑学术语)。韦恩图

(2.)迩,近也。迫,近也。(同训)

“迩”是形容词,距离近。“迫”是动词,逼近、接近。他们不是同义词,是因为词性不同吗?

(3.)迫,近也。近,附。(递训)

“附”与“近”是同义词,但“附”、“近”与“迫”不是同义词。

(4.)《广雅》:溢,盈也。《周易》注:盈,溢也。(互训)

二、根据古籍中的实际用例。

变文:变换文词,表达相同的意思。

(1)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注意:变文中使用的同义词,有时只是在语境中临时同义,此时则不能判定为同义词。

Eg:(1.)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乐府诗集.木兰诗》(此处所指同一对象)

同义连用的材料:

Eg:(1.)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和“斤”是两个同义词连用。

异文: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

(1)治川者决之使导,治民者宣之使言。《吕氏春秋.达郁》

《国语.周语上》中,将“治”作“为”,韦昭注:“为,治也。”(单训)

(二)同义词产生的途径

1.造词时产生同义词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2.新旧词并存而产生的同义词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3.通语与方言并存而产生同义词 《方言》卷九:“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或谓之舟,或谓之航。”《说文》:“舟,船也。”段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船”本是方言词,汉代进入通语,和“舟”成为同义词。后来在口语种“船”逐渐代替了“舟”。

4文化习俗而产生同义词 《礼记·曲礼上》:“天子死曰崩,诸侯曰崩,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5.词义发展变化而产生同义词 跃和踊,如《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但在先秦“跳”和“跃”不同义。《荀子·非相》:“禹跳汤偏。”“跳”指的是脚有病,“步不相过”。《庄子》中的“跳梁”,是个连绵字。到了汉代,“跳”和“跃”“踊”成了同义词。《说文》:“踊,跳也。”“跳,……,一曰跃也。”

(三)同义词之间的关系

同义词产生的途径不同,就使得同义词之间所具有的意义关系也不同。

[if !supportLists]1.   [endif]本义相同,引申义亦相同

偏—颇   《说文》:“偏,颇也”,“颇,头偏也。”是“偏”“颇”二字同义。“颇”有“很、甚”之义,“偏”,亦有“很、甚”之义。刘长卿“淮水问君来早晚,老人偏畏过芳菲。”

2.本义相同,引申义不同

  救和止  “救”本义是“停止”《说文》:“就,止也”,《论语·八佾》:“女弗能救舆”。

“止”的本义也是停止。“救”引申为救助,使解脱,纠正;“止”引申为挽留,扣留,阻止,后引申为俘获,再又引申为静止。二者引申义大不相同。

3.本义不同,引申义相同

“行”的本义是道路,后引申为行走,《说文》:“行,人之步趋也。”“走”,古代指“跑”,《说文》:“走,趋也。”唐宋之际,“走”开始具有“行”义,与“行”成为同义词,杜甫

“耶娘妻子走相送。”

(四)同义词辨析的方法

据说有一个苦读古学的老先生去乡下收租,遇到水沟,不知怎么办。领路的乡下人对他说:「跳过去呀!」他两脚并排一跳,掉进了水沟。乡下人笑他连跳都不会:「一脚前一脚后的跳,不是就跳过去了吗?」那位老先生却责怪乡下人用字不对,害他掉进水里,他说:「两脚并排叫跳,一脚前一脚后的跳叫跃。」

1.从意义方面辨析

   第一,指称的物件不同

1.皮和肤,都表示皮肤,但指称的对象不同。在先秦,“肤”指人皮,如《诗经·硕人》“肤如凝脂。”“皮”指兽皮,如《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只有当诅咒人时,才把某人的“肤”说成“皮”,如“食其肉,寝其皮”。汉代以后,“皮”可以指人皮,但“肤”不能指兽皮。

2、身、躬、体。

① 同义词意义: 表示人的躯体。身: 《乡党》“必有寝衣, 长一身有半。”躬: 《里仁》“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体: 《微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②区别: 所指的部位不同。身: 本意指孕、娠,后常指除 头肢以外人身的胴体。躬: 《说文》中有“躬,身也”。体: “体”与“身”想对,身指人的胴体,体指人的四肢。

   第二,原料不同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简和牍,都表示古代书写材料,但所采用的原料有不同。《说文》:“简,牒也。”段注:“简,竹为之;牍,木为之。”

[if !supportLists]②   [endif]布和帛都是织品,但麻织品为“布”,丝织品为“帛”。《礼记·礼运》:“治其麻丝,以为布帛。”正是治麻成布,治丝成帛。

   第三,用途不同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府和库。都表示库房,但用途不同。《说文》:“府,文书藏也。”段玉裁注:“文书    所藏之处曰府。”《一切经音义》:“府,文书财物藏也。”《说文》:“库,兵车藏也。”

[if !supportLists]②   [endif]箪、笾、豆。A 同义词意义:表示盛食物的器具。箪: 《雍也》“一箪 食,一瓢饮”。笾、豆: 《泰伯》“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B 区别: 用途和材料的不同。箪: 古代用来盛饭的圆形竹器。笾: 古代祭祀宴享时用来盛果实、干肉的竹器。豆: 古 代用来盛有汁食物的木器。

   第四,词义的轻重不同

饥—饿

     《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第五,范围的大小不同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人——民

           人:与“禽兽”相对,人类的统称。 《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民:所谓“愚昧无知”之人。即被奴役者、被统治者。《说文》:“民,众萌也。”王筠《说文句读》:“萌,冥昧也,言众庶无知也。”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if !supportLists]②   [endif]白—皎—皑—皙

    白:白色之统称。

    皎:《说文》:“月之白也。”

    皑:《说文》:“霜雪之白也。”

    皙:《说文》:“人色白也。”

    汉乐府《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云间月。”

    汉乐府《陌上桑》:“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if !supportLists]第六,  [endif]词义的侧重不同

1.完—备

完:侧重完整。《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备:侧重齐全。《孟子·滕文公上》:“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韩非子》:“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

恭—敬

2.《论语·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3.暑-热同义词意义

  《说文·日部》:“暑,热也”区别段玉裁注解:“暑与热浑言则一,故许以热训暑,析言则二。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 ”即“暑”是湿热。“热”是干热

2.从感情色彩方面辨析

诛—杀—弑

      杀:无所谓褒贬。

      诛:多表示杀有罪者。

      弑:用于下杀上,带有贬义。

   周—比

       周:以义合。

       比:以利合。

       《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

       比而不周。”

3.从语法功能方面辨析

  第一,适用对象不同

(1)适用对象不同

1.“唯”:用于答应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诺”:用于答应地位或辈分与自己相同或低的人

    《礼记.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

2.“刻”:用于木头

 “镂”:用于金属

《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成语:刻舟求剑,《劝学》“金石可镂。”

3.“膏”:形容人;没有角的禽类,猪

 “脂”:形容禽类;有角的禽类,牛羊

《说文》:“脂,带角者脂,无角者膏。”段玉裁注:“上文“膏”系之人,则“脂”系之禽,此人物之辨也。有角无角者,各异其名,此物中之辨也。释“膏”以“脂”,禽亦曰“膏”…此皆统言不别也。”成语:病入膏肓

4. 赏、赐、赉、与、施。 表示给予。赏: 《颜渊》“苟子之不欲,虽

赏之不窃”。赐: 《乡党》“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赉: 《尧

曰》“周有大赉,善人是富。”。与: 《尧曰》“犹之与人也,出纳

之吝谓之有司。”施: 《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区别: 对象与适用范围的不同。赏: 《说文》中有“赏,

赐有功也”。赐: 《说文》中有“赐,予也”主要强调的是上对

下的给予。赉: 《说文》中有“赉,赐也”强调赐予,也表示赠送

之义。与: “与,赐予也”强调的也是一种给予,但没有上对下

的关系。施: 施与予相似是一种给予,没有上对下的关系,但

是施主要是指主观的给予。

  第二,句法功能不同

畏和恐 惧都表示害怕、担心,都可作及物动词,带宾语。但“畏”多作及物动词,一般要求名词性宾语,“恐”、“惧”多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何恃而不恐?”《论语》:“君子不忧不惧。”“恐”作及物动词,喜欢带长宾语,且一般要求动词性宾语。如《论语·季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孟子》:“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畏”不能换成“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恐”也不能换成“畏”。“惧”作及物动词时一般是使动用法。《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之”----“往”

“之”:后带处所宾语,如《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往”:在上古不带宾语,所要去的目的明确。如《三国志.魏书.诸葛亮传》:“由是先主遂指亮,凡三往,乃见。”

(但魏晋之后,“往”也可带宾语。)

4.根据反义词辨析:有些同义词的意义相同,但它们所分别对应的反义词则不同。(说)

(1)“亏----损”:都表示“短少”、“损耗”

“亏”:反义词是“盈”、“满”,表示应该有而缺少。成语:月满则亏、功亏一篑。

“损”:反义词是“益”,表示已经有的减少。“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2)“传---遽---驿”:先秦时是同义词,都表示“驿马”。

《说文》:“遽,传也。”

《左传》:“群臣将传遽以告寡君。”(运用了“同义连用”的修辞方式)

后来“驿马”这个意思被“驿”保留。“传”常表示“传递”,与“递”形成同义词;“遽”常表示“急速”,与“疾”形成同义词。

(3)坐---跪---跽(做成表格)

“坐”:两膝着地,臀部贴着脚后跟。《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

“跪”:两膝着地,身子微直,臀部离开脚后跟。

“跽”;“跪”而挺起腰、直起身。

礼节方面:“坐”无所谓礼节;“跪”一般是有事求人或向人谢罪,《史记.刺客列传》:“太子逢迎,欲却为道,跪而蔽席。” ;“跽”是坐着的时候因突然的惊恐而挺直身子,做好站起来的准备。

(同义词往往是相对于某一历史时期而言的,有共时性,即只有在某一时期同时存在的词语,才有可能成为同义词;也有历时性,即随词义的发展变化而不同。)

(4)《尔雅·释诂》:“功,成也。”指人作出显著成绩。与“过”、“罪”等相对,比如军功、战功、功勋

《尔雅·释诂》:“劳,勤也。”指人付出的辛勤,劳苦。与“逸”“佚”相对,比如劳苦,勤劳,疲劳,慰劳。

附录

外国人学中文时的笑话

「真的反义词?」「假!」

「实的反义词?」「虚!」

「真的近义词?」「实!」

「假的近义词?」「虚!」

难度上来了:

「真实的反义词?」

「假虚?」「错,是虚假。」

「真假的近义词?」

「实虚?」「错,是虚实。」

跟一个老外朋友约着一起去看话剧。约好了在某公交车站见面然后一起步行去。结果他早到了,给我用中文发了一个信息,还用到了成语。“我早到了,我在剧场里等你吧。你好自为之。”我平复了一下自己不悦的心情,猜了猜他的意思。好自为之的意思:你只好自己做这件事了。见面后经过确认,我是对的! 跟外国人用汉语聊天,真是考验智力和友情啊!关系不好的就友尽了。

1.高兴

快乐

2.悲伤

难过

3.再见

拜拜

4.霍去病

辛弃疾

同义词与近意词有什么区别,请举例

同义词就是意思不仅是相近而且还相同 近义词就是意思只是相近,但是不相同. 相同处就是意思都相近.

浅谈古代的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以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为主要代表,进入上世纪80-90年代许多学者开始对同义词作为重点研究,以王征白先生《古汉语同义词辨析》为代表。随着研究专项的深入,现已对同义词所涉及的多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对研究古汉语同义词及词汇有重要影响。

一、同义词界定

同义词从名称上看,是指词汇中意义相通的一组词,但是,在语言实际运用中真正意义相同、连同感情和色彩也完全相同的词是很少的。所以张永言在《词汇学简论》中提到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这些意义表现同一个概念,但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包括和其它词的搭配关系)上则可能有所不同。而蒋绍愚认为同义词只是所表达的概念(即理性意义)的相同,而在补充意义(即隐含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所以,同义词不是两个词意义完全等同。如果两个词意义完全等同,就叫做等义词,两个词意义相近而并不相同,就叫近义词。蒋先生提出等义词这个概念来代替我们传统的同义词概念。

我们认为,同义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在理性意义上有一个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他们的隐性意义可以不同。例如:死、亡、卒、崩这四个词在理性意义上都表示人死,但在隐性意义色彩上却存在着差别。死,是贵族的死亡,亡,是百姓的死亡,卒,是大夫的死亡,崩,是天子的死亡。

二、同义词形成原因及途径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古汉语中具体同义词关系进行考察、分析,可以总结出语言内部发展变化是同义词产生的主要原因,同义词产生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词义的分化、引申

词汇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而词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词义的不断变化。如有些词本来没有同义词,由于词汇的引申的结果,出现同义词。词汇的引申主要有两类:

第一,引申之后,一个词的引申意义与另一个或多个词的本义重合,构成一组同义词。如箭矢,箭原义是一种竹子的.名字,由于它适合于作矢的杆后来渐渐地被人们用以指称原先由矢所指称的那种兵器。扬雄《方言》卷九:箭,自关而东谓之矢关西曰箭。 箭矢成为同义词。此外,还有如皮肤,皮原指兽的皮,肤指人的皮,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皮的引申意义不断增加,也有表示人的皮肤的意义,从而二者构成同义词。

第二,引申之后,一个词的引申意义与另一个或多个词的引申义重合,构成一组同义词。如士卒是一组同义词。士的本义是未婚的男子。《说文士部》士,事也。段玉裁注:士、事叠韵,引伸之, 凡能事其事者称士。士成为少男的代称。 《诗卫风硕人》:庶士有朅。孔颖达疏:士者,男子之大称。男子义引申指战车上的士兵,区别于作为步兵的卒。《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凭)轼而观之。后用作士兵的通称。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说文部》:兵,械也。 《老子》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由兵器义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即兵士。《左传襄公元年》:败徒兵于洧上。徒兵就是步兵。后泛指士兵。由此士--兵就成为同义词。此外还有兵卒、杀戮、玩弄等同义词的形成。

(二)方言差异

在现代汉语中,因为地理位置、民族文化等方面形成不同的方言区,而事实上,在古代汉语中,由于地域等原因不同就存在方言。统一概念,由于方言的差异,地域不同,当一个地方的方言词在进入另一个地区方言的词汇系统中,而被当地人所理解、接受和运用,那么,指称同一对象或表达相同概念的方言词就可构成同义词。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语言的自身选择,后来,一部分方言词进入通语。方言词汇刚刚进入通语时,可能还带有方言色彩,但习用既久而不察,方言词就融入通语,与通语并用,从而构成同义词。如杇槾,《说文木部》:杇,所以涂也。秦谓之杇,关东谓之槾。 根据许慎的记载,当时对于用来涂抹的这么一种工具,秦方言称之为杇,而关东则称之为槾;舟船,二词都指舟船,水上的主要运输工具。《说文舟部》:舟,船也。又船,舟也。但二词来自不同的方言。 船是关西的方言,舟是关东的方言。但随着战国后期,秦国不断强大,对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加强,船这个词就逐渐渗透到中原文化之中,逐步与舟形成同义词。

(三)特定的社会环境

我们知道语言是用来交际使用的,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同的历史时期,就会形成不同的历史语言,换言之,语言就有社会性。因为我国古代是封建王朝受到儒家学派的深深影响,往往在词汇的使用上就存在礼和法的约束,由于不断的使用,有的就逐渐固定下来,区别特征的大量使用,在古代汉语的同义词,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别地位。同样表赠送的词,君主给臣子叫献,下级送上级叫奉。同样表死亡,帝王叫崩,士大夫叫卒、平民叫死。同样是表示坟墓帝王叫陵,其他人叫墓等等,这些都体现出来古代人与人的地位差别。

2、区别感情色彩。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将以人为本,强调君主君明,体现出个人主观意识在现实中的作用。往往对事物的评判都有都具有感情色彩,体现出个人的褒贬。如同样是表示杀死意义, 诛就带有惩恶扬善的正义褒扬的味道,而弑就有贬义的味道。

(四)修辞手法运用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使某些本来无关系的词语构成同义关系。古代人在书写文章为打动读者,采用一些修辞手法,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修辞的使用而产生的意义往往是临时的,一般不应作为一个义位来看待。但是一种修辞手法长期使用,词义就逐渐固定下来。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之间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因而构成同义词。

1、比喻修辞手法。手足是兄弟的同义词。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骨肉是亲人的同义词。此外,还有坟墓这对同义词,坟本义:筑土隆起、像高出地面土堆的坟墓。《说文土部》:坟,墓也。段玉裁注:此浑言之也。析言之,则墓为平处,坟为高处。 《字汇土部》:坟,坟墓。茔域曰墓,封土为垄曰坟。从而形成坟墓这组同义词。

2、借代修辞手法。如杜康是酒的同义词。曹操《短歌行》:何以解优,惟有杜康。这样就形成杜康酒这组同义词。

目前,在古汉语同义词的理论建设、具体研究成果体系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其具体研究仍存在很多研究空白。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典型语料搜集等基础工作的不断丰富完善,对古汉语同义词研究前景广阔。

同义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词义大部分重合的一组词,彼此互为同义词。汉语言里丰富的同义词主要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大类型,它们的形成原因并不一样。等义词主要是因取义的角度和情态意味不同而形成的,方言词、外来词和自源词、意译词也是等义词的主要来源。近义词的产生是为了丰富表达意义和用法的细微差别,有些近义词是语言中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类而产生词义交叉的结果。

一 同义词的分类

人们在使用现代汉语语言时常常会碰到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同义词。例如,“星期”“礼拜”;“西红柿”“番茄”;“滥用”“乱用”;“曲解”“误用”等。所谓同义词,就是在词与词之间,其词的基本意义大部分重合的一组词。在汉语语言里有丰富的同义词存在,其类型也多种多样,主要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大类型。所以要想正确使用同义词,必须了解同义词的形成情况,只有这样同义词的应用才可以使语言表达精确、严密,语体风格鲜明,文句生动,语气委婉。

二 等义词形式的原因

1.等义词主要是因取义的角度和情态意味不同而促成的

等义词的产生主要是不同时空的人们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命名时,取义的角度不同,情态意味(庄重的、尊敬的、委婉的、厌恶的)的不同促成的。例如,“北京”旧日又名“燕京”。命名“北京”是因它位于祖国的北方之北;又名“燕京”,是因为它所在地旧属“幽燕”。称“北京”为“燕京”有古雅的情调。又如,“拉屎、撒尿”是种比较粗俗的字眼,人们会用“大便、小便”去代替它们,进一步也有用“解手、走动”代替的。这种委婉的代替,在语言中也就产生了等义词。

2.等义词的产生是为了表现不同的风格色彩而吸收方言词的结果

文学语言为了表现不同的风格色彩可以适当吸收方言词。吸收方言词的结果就是在我们的文学语言里产生了许多等义词。例如,“瞧”原来是北方话里的词,现在同“望”这个江浙话里的词成为等义词。又如,普通话中的“红薯”,天津话称“山芋”,东北话称“地瓜”,因此“红薯、山芋、地瓜”就成为一组等义词。

3.等义词的产生有吸收古语中的统一说法的结果

如“聆听”是古代书函用词,与“听”本是古今同义关系。由于它比“听”更有文雅、敬重的色彩,人们把它吸收到现代汉语中来,于是“聆听”和“听”就由古今同义词转化为现实同义词了。

4.等义词的产生是为了表现语言丰富的含义而吸收外来语词的结果

首先,同一个外语词,译音不同也会产生同义词。如英语的“Soda”一词,最初借入汉语,或作“曹达”或作“苏达”。这样“曹达”与“苏达”就形成一组等义关系词。其次,译意不同,也会出现等义关系词。例如“马达”和“电动机”、“布拉吉”和“连衣裙”这类等义词就是这样形成的。

5.由于词义的发展,异义词也可以演变为等义词

例如,“闻”的本义是“听见”,后来它由听觉的感受变成味觉的感受,即用鼻子嗅气味,也说“闻一闻”,于是“闻”和“嗅”就成了等义词。

三 近义词形式的原因

1.近义词的产生是为了表达意义和用法的细微差别而不断创造的结果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变化的、发展的。随着这种变化和发展,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感情。为了精确地表达人们的认识、态度、感情,人们采取了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而不断地创造表现各种意义色彩的近义词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描写事物活动挪移的状态,如果是无定向的不断移位,就叫它“流动”;如果上下起伏的动,就称它“波动”;如果是前后或左右往返的动,就称为“摆动”;如果是挪移一下位置的动,就称为“挪动”,这就形成了“流动、波动、摆动、挪动”这一组近义词。

2.近义词的产生是由于语言中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类而产生词义交叉的结果

例如,多义词“浅”,由它的“内容易懂”(道理很浅)这个义项派生出“浅显”“浅易”等双音词;由它的“缺乏学识或修养”(功夫浅)这个义项派生出“浅薄”这个双音词,于是“浅显”“浅薄”就成为一组近义词。再如,“拿”这个词,有“用手取物或持物”的意思,有“控制在某种权限或势力范围之内”的意思,有“逮捕”的意思,还有“占领”的意思。在这些意义里,“逮捕”的意义可以用“捉”的“逮捕”的意义交叉,“拿”和“捉”就成了近义词。

3.词义的历史变化,也不断改变词和词的语义关系

异义词可以转化为等义词,也可以转化为近义词。如上古汉语里“爪牙”一词,可以指帝王的文臣武将,例如,《诗・小雅》:“祈父予王之爪牙。”直到中古汉语里“爪牙”都没有贬义,如《五代史平话》:“你等当竭力为我爪牙。”但在近代汉语里“爪牙”的意义则变成专指“坏人的党羽”,因此与“喽�”成为了近义词。明了同义词是怎样形成的,对于我们认识同义词的性质或者辨别同义词的意义色彩和适用范围,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发表评论